【經濟日報╱記者劉永祥/台北報導】中國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」副院長奎爾奇(John Quelch)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,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享有的相對競爭優勢已逐漸消失,競爭環境將更為艱辛,要開展大陸市場,就得找到並鎖定自己獨有的市場區隔(niche),提供獨特、創新的客製化商品及服務滿足大陸消費者需求。 他提醒,一般人擬定行銷計畫時總會強調要服務哪些消費者,事實上最好的行銷計畫是要說明你不想服務哪些消費者。 奎爾奇強調,「台灣企業不能再認為大陸民眾只想採用安全路徑,因此會選擇跟台灣作生意,而不是來自歐洲及美國的大型國際企業。」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面臨的競爭,不只來自中國本土企業,也來自跨國企業,只是不同產業的競爭程度不同。 他表示,中國消費者會作比較,也知道如何評價品牌及產品,台灣企業在大陸享有的「情感優勢」不像過去那麼大,「來自台灣」所帶來的競爭力已不如從前。 奎爾奇提醒,雖然台灣的金融機構一直有機會為兩岸金融往來及交易提供服務,但若要在中國市場有所突破,台灣的金融機構能提供中國消費者哪些創新、具差異性(differentiated)的服務? 他舉例,上個月花旗銀行獲准在中國獨立發行信用卡,為何是花旗?因為它是具全球規模的大型金融機構。許多中國消費者希望往來的對象,是像花旗這樣金融機構,而不是服務親切、位在台北的銀行。 奎爾奇指出,花旗銀行及匯豐銀行在大陸都面臨市場開拓及業績成長緩慢的現實,因此動用龐大人力資源,把許多最優秀的人才投入大陸市場。所以,台灣企業在大陸不只面臨跨國公司的競爭,更面臨管理人才的競爭。 他表示,台灣許多尖端的製造公司都只從事代工,無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毛利很薄,而且很容易因為出現勞工成本更低的其他國家競爭對手再被壓縮。 奎爾奇說,很多台灣公司很早就進入中國市場,但讓人驚訝的,在康師傅、宏達電及宏碁等品牌之外,沒有更多台灣公司以自有品牌在中國銷售。 【2012/03/02 經濟日報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