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工商時報/陳碧芬】
宇昌案原本是各方稱頌的創投入資生技案,但近日發生的政治風暴,讓兩度回鍋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祕書長職務的蘇拾忠,感到特別可惜,本地創投業近年來尋求轉型的熱血,又被潑了一盆冷水。
蘇拾忠感嘆說,「崇高理想和實際執行之間,難免有很大的落差」,國內創投投資生技業是近6、7年來的事,在中研院領導人物奔走鼓吹下,生技產業條例通過,架起生技業的海內外網絡,而創投資金能進入,表示開始接受生技作為台灣產業發展的軸線之一,創投資金不需要重蹈1980年代全數集中在科技製造業的老路,有機會發展別的高附加價值產業,並讓創投業近乎窒息的氣氛得以翻轉。
蘇拾忠在2008年10月,「回來」接下創投公會祕書長的懸缺,創投業界有人悲觀、有人欣喜,因為蘇拾忠在10年前,創投在台灣鼎盛的年代,就擔任創投公會祕書長。說的更仔細點,這個創投公會當年就是他和創投前輩柯文昌所創立,還是他一手推動把公會從台北市級升格為全國性,讓自己的「創投公會總幹事」變身為祕書長。
那一年,還有2個月他就滿50歲,心裡亂糟糟的,壓根沒多想創投業該怎麼轉型,過去幾年來的創業失敗給自己「累積」了4,000萬元的負債,他只擔心到期的支票是要選擇跳票?或是到處張羅跑三點半?有了創投公會這個上下班的工作,至少有固定薪水收入,也暫時不會被老婆大人狠K。
50歲背了4,000萬的債務,絕對不在蘇拾忠年輕時所構思的生涯藍圖之內。大學念的是台大農業機械系,因為高中時唯一志願就是台大,因此台大所有的系全部填上志願表,終於如願吊到車尾。進了台大,完全明白自己不適合念農機,想來想去,可以試試去當記者,跑到商學院旁聽一堆財經科目,畢業後如願進了剛創辦的工商時報;又因為感到企管學識不足,當記者的同時,以「全職生」念完政大企研所,再頂著MBA光環,回到財經周刊擔任總編輯。
那陣子,蘇拾忠的日子過的飄飄然,走到哪裡都是他的人脈關係,和柯文昌的接頭就是這樣產生,就此轉向創投公會任職,為創投業界向政府遊說法案、稅則規定。科技大老胡定華從旁看到他的成績,延攬到建邦創投擔任副總經理,專門挖掘並投資初創期(early stage)具關鍵技術的團隊。
建邦創投是胡定華將個人早年投資聯華電子的獲利,75%用在投資初創事業標的,這類投資的風險很高、非常難賺錢,一旦投資成功,卻可能出現上百倍的回報,蘇拾忠在建邦創投磨練多年,也曾代表創投管理公司出任龍捲風科技董事長,與騰雲駕霧的網路Y世代平起平坐。
未多久,他決定創業,建立個人風格的企業及創投,採用成熟的網路技術與企管界百般研擬的營運模式,砸下全部自有資金,開起了網路音樂科技公司。當然,這就是他從45歲到50歲的人生惡夢,及至現在,夢醒了,留下一大堆爛事要收拾善後。
蘇拾忠說,人生這一遭雖然還沒完全處理清楚,卻能完全體會創業初期的辛苦,也真正理解創業者所需要的協助,加上回鍋創投公會後,看到創投業陷入募資困難、投資辛苦、回報低的險境,內心油然生起一個「崇高理想」:把原本輔導投資中期(pre-IPO)的創投公會,向產業鏈的前、後延伸,往前聯結企業孵化育成,往後推動股權投資改革,一邊鼓舞新創業團隊一波波成形,另一邊帶領需要轉型的中小企業,以股權結構的交易或重整,引介金控業參與投資,媒合帶動產業的新活力。
這種堪稱為創投產業鏈上、中、下游的新構成,原本是各自分散,蘇拾忠向政府單位詳細報告串接的構想,情商官員給公會時間進行調整,過去2年來,他在鼓吹文創產業投資之餘,持續布局育成、創投、股權投資等3個領域,同時擔任中華創業育成協會、創投公會、股權投資協會的3個秘書長職務,包括人才延攬與副手派任,相關成果在今年下半年逐漸展現。「我不是成功的創業家,卻是最適合的產業經理人」,他說,如果每個人都作好「拿手的工作」,對國家社會的貢獻就大了!